蛔虫性肠梗阻是一种由肠道寄生虫——蛔虫引起的机械性肠梗阻,常见于儿童和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尽管随着公共卫生条件的改善,该病的发生率有所下降,但在某些发展中国家或农村地区,仍然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健康问题。
蛔虫(Ascaris lumbricoides)是人体常见的寄生虫之一,主要通过摄入被虫卵污染的食物或水而感染。成虫通常寄生于小肠中,但有时会游走到其他部位,甚至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当大量蛔虫聚集在肠道内,尤其是小肠末端或回盲部时,就可能形成团块,导致肠腔部分或完全堵塞,从而引发肠梗阻。
蛔虫性肠梗阻的症状通常包括剧烈腹痛、呕吐、腹胀、便秘等,严重时可能出现肠穿孔或腹膜炎,危及生命。由于症状与一般的急性胃肠炎或阑尾炎相似,容易造成误诊,因此及时准确的诊断尤为重要。
诊断蛔虫性肠梗阻通常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如腹部X光或B超)以及粪便检查。一旦确诊,治疗主要包括药物驱虫和对症处理。常用的驱虫药有阿苯达唑、甲苯咪唑等,能有效清除肠道内的蛔虫。对于已经发生肠梗阻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手术干预,以解除梗阻并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预防蛔虫性肠梗阻的关键在于加强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不饮用未煮沸的水、不吃未洗净的蔬菜水果等。此外,定期进行驱虫治疗,尤其是在高发地区,也是有效的预防措施。
总之,蛔虫性肠梗阻虽然不是一种罕见疾病,但其危害不容小觑。提高公众对寄生虫病的认识,加强卫生管理,是减少此类疾病发生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