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 > 健康百科 >

什么是骨密度

更新时间:发布时间: 作者:以後路

什么是骨密度】骨密度,全称为“骨矿物质密度”,是指单位体积或面积内骨骼中矿物质(如钙、磷等)的含量。它是衡量骨骼强度和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常用于评估骨质疏松症的风险以及骨折的可能性。

骨密度检测是目前最常用的骨健康评估手段,尤其适用于中老年人群。通过测量骨密度,医生可以判断骨骼是否足够强壮,是否存在骨质流失的问题,并据此制定相应的预防或治疗方案。

骨密度知识总结

项目 内容
定义 骨密度是指单位体积或面积内骨骼中矿物质的含量,反映骨骼的强度和健康程度。
作用 评估骨质疏松风险、预测骨折可能性、监测治疗效果。
常用检测方法 双能X线吸收法(DXA)、定量计算机断层扫描(QCT)、超声波检测等。
正常范围 通常用T值表示:
- T值 ≥ -1.0:正常
- -2.5 < T值 < -1.0:骨量减少
- T值 ≤ -2.5:骨质疏松
影响因素 年龄、性别、遗传、饮食、运动、激素水平、药物使用等。
常见人群 中老年人、绝经后女性、长期服用激素者、有骨折史者等。
改善方式 增加钙和维生素D摄入、规律锻炼、避免吸烟饮酒、定期检查等。

总结

骨密度是评价骨骼健康的关键指标,直接影响人体的骨骼强度与抗骨折能力。随着年龄增长,骨密度会逐渐下降,尤其是女性在绝经后更易出现骨质流失。因此,了解自身骨密度状况并采取科学的预防措施,对维护骨骼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