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缺血性心肌病】缺血性心肌病(Ischemic Cardiomyopathy)是一种由于心脏供血不足导致的心肌功能障碍疾病。它通常由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引起,使心肌无法获得足够的氧气和营养物质,进而影响心脏的正常收缩功能。长期缺血可导致心肌细胞损伤、坏死,最终引发心力衰竭。
一、
缺血性心肌病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慢性心肌病变,常伴随心力衰竭症状。其主要病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长期处于低氧状态。该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尤其是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诊断主要依靠心电图、心脏超声、冠脉造影等检查手段。治疗包括药物控制、生活方式调整以及必要时的介入或手术治疗。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定义 | 因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的心肌功能障碍,常伴心力衰竭 |
常见病因 |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血管狭窄等 |
发病人群 | 中老年人,尤其有心血管危险因素者 |
主要症状 | 呼吸困难、乏力、水肿、心悸、胸痛等 |
诊断方法 | 心电图、心脏超声、冠脉造影、血液检查等 |
治疗方法 | 药物治疗(如β受体阻滞剂、ACEI/ARB)、生活方式干预、介入治疗(如支架)、外科手术(如搭桥术) |
预防措施 | 控制血压、血糖、血脂,戒烟限酒,保持健康饮食与适量运动 |
预后情况 | 早期发现并积极治疗可改善生活质量,晚期可能发展为严重心力衰竭 |
三、结语
缺血性心肌病是一种常见但严重的疾病,及时识别和干预对于延缓病情进展、提高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患者应定期体检,关注心脏健康,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科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