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是什么】心肌梗死,俗称“心脏病发作”,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它通常发生在心脏的供血动脉被突然阻塞时,导致心肌细胞因缺氧而坏死。这种情况通常是由于冠状动脉内形成的血栓(血液凝块)引起的,而血栓的形成往往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
心肌梗死是全球范围内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是男性群体中更为常见。了解心肌梗死的病因、症状、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对于预防和及时处理该病具有重要意义。
心肌梗死概述总结
项目 | 内容 |
中文名称 | 心肌梗死 |
英文名称 | Myocardial Infarction (MI) |
简称 | 心梗 |
定义 | 心脏供血动脉突然阻塞,导致心肌缺血坏死 |
常见原因 | 冠状动脉斑块破裂、血栓形成、血管痉挛等 |
主要症状 | 胸痛、呼吸困难、恶心、冷汗、头晕等 |
高危人群 | 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者、肥胖者 |
诊断方法 | 心电图、心肌酶检测、心脏超声、冠状动脉造影 |
治疗方式 | 药物治疗、溶栓治疗、支架植入术、冠状动脉搭桥术 |
预防措施 | 控制血压、血脂、血糖;戒烟限酒;保持健康饮食和运动 |
心肌梗死的关键点总结
- 发病机制:心肌梗死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的急性闭塞,造成心肌供血不足。
- 典型症状:胸骨后压榨性疼痛,持续时间较长,可能放射至左臂、下颌或背部。
- 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家族史、不良生活习惯等。
- 紧急处理:一旦怀疑心肌梗死,应立即就医,争取黄金抢救时间。
- 长期管理:患者需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降脂药,并定期复查。
心肌梗死虽然严重,但通过早期识别、及时治疗和生活方式的调整,可以显著降低其发生风险和死亡率。提高公众对心肌梗死的认识,是预防和控制该病的重要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