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黄芩】黄芩,学名 Scutellaria baicalensis,是唇形科植物,广泛分布于中国、日本和朝鲜等地。其根部是常用的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泻火燥湿等功效,常用于治疗感冒、发热、咳嗽、腹泻等症状。在中医临床中,黄芩应用广泛,是多种经典方剂的重要成分。
黄芩的主要特点与用途总结
项目 | 内容 |
中文名 | 黄芩 |
学名 | Scutellaria baicalensis |
科属 | 唇形科(Lamiaceae) |
药用部位 | 根 |
性味归经 | 苦、寒;归肺、胆、脾、大肠经 |
功效 |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泻火燥湿 |
主治 | 感冒发热、肺热咳嗽、湿热泻痢、痈肿疮毒 |
常见配伍 | 麻黄、杏仁、石膏(如麻杏石甘汤);黄连、黄柏(如三黄汤) |
现代研究 | 具有抗菌、抗病毒、抗氧化、抗炎作用 |
注意事项 | 脾胃虚寒者慎用,不宜长期大量服用 |
黄芩作为传统中药,不仅在古代医籍中有详细记载,在现代医学研究中也得到了广泛认可。其有效成分包括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等,具有良好的药理活性。在使用时,应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合理搭配其他药材,以达到最佳疗效。同时,随着对中草药研究的深入,黄芩的应用前景也在不断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