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痢疾的特点】细菌性痢疾是由志贺菌属(Shigella)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该病在夏秋季高发,常见于儿童和免疫力较低的人群。其临床表现以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及黏液脓血便为主。以下从多个方面对细菌性痢疾的特点进行总结。
一、病因与传播
项目 | 内容 |
病原体 | 志贺菌属(Shigella spp.),包括福氏、宋内、鲍氏和痢疾杆菌等 |
传染源 | 患者及带菌者 |
传播途径 | 粪-口途径,也可通过污染的水、食物或接触传播 |
易感人群 | 儿童、老人、免疫力低下者 |
二、临床表现
症状 | 描述 |
发热 | 多为低至中度发热,少数可高热 |
腹痛 | 腹部阵发性绞痛,多位于左下腹 |
腹泻 | 频繁排便,每日可达10次以上 |
里急后重 | 排便时有强烈的便意,但排出量少 |
黏液脓血便 | 粪便中混有黏液、脓液和血液 |
三、诊断方法
方法 | 说明 |
粪便常规检查 | 可见白细胞、红细胞及吞噬细胞 |
粪便培养 | 分离出志贺菌是确诊依据 |
血常规 | 白细胞计数升高,提示感染 |
快速抗原检测 | 用于快速筛查,适用于基层单位 |
四、治疗原则
治疗措施 | 说明 |
抗生素治疗 | 常用药物如氟喹诺酮类、三代头孢菌素、复方新诺明等 |
对症支持 | 补液、退热、止泻等 |
避免滥用抗生素 | 防止耐药菌株产生 |
休息与饮食 | 避免刺激性食物,保持清淡饮食 |
五、预防措施
预防措施 | 说明 |
个人卫生 | 勤洗手,尤其饭前便后 |
饮食卫生 | 不食用生冷食物,不喝生水 |
环境管理 | 加强粪便处理,改善环境卫生 |
公共场所防控 | 在学校、托幼机构加强健康教育与监测 |
六、并发症与预后
并发症 | 说明 |
脱水 | 由于频繁腹泻导致电解质失衡 |
中毒性休克 | 少数重症患者可能出现 |
肠穿孔 | 极少见,多发生于免疫功能严重受损者 |
预后 | 多数患者经及时治疗可痊愈,预后良好 |
总结:
细菌性痢疾是一种常见的肠道传染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和一定的危害性。其发病迅速,症状明显,需及时诊断和治疗。预防的关键在于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环境卫生管理。对于患者而言,合理用药、充分休息和营养支持有助于加快康复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