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德哥尔摩症综合征什么意思】“斯德哥尔摩症综合征”是一个心理学术语,最初用于描述在极端情境下,受害者对加害者产生情感依赖或认同的现象。这一现象最早出现在1973年瑞典斯德哥尔摩的一起银行劫案中,因此得名。
以下是对“斯德哥尔摩症综合征”的详细解释与总结:
一、定义
项目 | 内容 |
名称 | 斯德哥尔摩症综合征(Stockholm Syndrome) |
定义 | 在极端压力或威胁下,受害者对加害者产生情感依赖或认同的心理现象 |
首次出现 | 1973年瑞典斯德哥尔摩银行劫案 |
特征 | 对加害者产生同情、支持甚至保护的倾向 |
二、形成原因
原因 | 说明 |
极端环境 | 受害者处于被控制、孤立无援的状态 |
生存本能 | 为了生存,受害者可能调整心理以适应环境 |
心理防御机制 | 将加害者视为“唯一可依赖的人”,降低焦虑和恐惧 |
互动关系 | 加害者偶尔表现出善意,导致受害者产生信任 |
三、典型表现
表现 | 说明 |
情感依赖 | 对加害者产生强烈的情感联系 |
保护行为 | 试图为加害者辩护或提供帮助 |
否认伤害 | 不愿意承认加害者的罪行或错误 |
身份认同 | 在心理上将自己与加害者视为同一阵营 |
四、现实案例
案例 | 简介 |
1973年斯德哥尔摩银行劫案 | 劫匪劫持人质4天后,人质拒绝离开并公开支持劫匪 |
2015年美国“毒枭绑架案” | 一名女子被绑架后,逐渐对绑匪产生情感依赖 |
其他案例 | 包括家庭暴力、校园霸凌、恐怖袭击等情境中的类似现象 |
五、心理学观点
- 认知失调理论:当个体面临矛盾时,会通过改变态度来减少心理冲突。
- 依恋理论:在极端环境下,受害者可能将加害者视为唯一的“安全来源”。
- 社会学习理论:通过观察和模仿,受害者可能内化加害者的价值观。
六、是否普遍存在?
斯德哥尔摩症综合征并不常见,但其背后的心理机制在某些极端情境中确实存在。它更多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而非一种正式的临床诊断。
七、如何应对?
- 心理干预:专业心理咨询可以帮助受害者恢复心理健康。
- 社会支持:亲友的支持有助于受害者走出心理阴影。
- 法律保护:确保受害者获得应有的法律援助和安全保障。
总结
斯德哥尔摩症综合征是一种特殊的、罕见的心理现象,通常发生在极度危险或控制环境中。虽然它不常被诊断,但它揭示了人类在极端压力下的复杂心理反应。理解这一现象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人性的脆弱与坚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