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是一种由细菌通过血液传播至骨骼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常见于儿童和青少年。该病通常起病急骤,症状明显,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骨坏死、关节破坏等。
以下是对该疾病的简要总结:
一、概述
项目 | 内容 |
疾病名称 |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 |
定义 | 由细菌经血液循环进入骨骼引发的急性感染 |
常见人群 | 儿童、青少年为主 |
发病机制 | 细菌通过血液传播至骨髓或骨组织 |
病原体 | 常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为链球菌、大肠杆菌等 |
感染途径 | 血行播散(最常见),也可继发于外伤或手术 |
二、临床表现
症状 | 描述 |
发热 | 高热,常伴有寒战 |
局部疼痛 | 患处剧烈疼痛,活动时加重 |
肿胀与压痛 | 受累部位肿胀、压痛明显 |
功能障碍 | 因疼痛导致患肢活动受限 |
全身中毒症状 | 如乏力、食欲减退等 |
三、诊断方法
方法 | 说明 |
血液检查 | 白细胞计数升高,C反应蛋白升高 |
影像学检查 | X线早期可能无明显变化,CT/MRI可早期发现病变 |
骨髓穿刺 | 可明确病原体种类 |
分泌物培养 | 对疑似感染部位进行分泌物或穿刺液培养 |
四、治疗方法
类型 | 方法 | 说明 |
抗生素治疗 | 静脉注射抗生素(如头孢类、万古霉素) | 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敏感药物 |
手术治疗 | 清创引流 | 对于脓肿形成者需手术清除坏死组织 |
支持治疗 | 补液、退热、镇痛 | 缓解全身症状 |
康复治疗 | 物理治疗、功能锻炼 | 促进恢复肢体功能 |
五、预后与预防
项目 | 内容 |
预后 | 早期诊断和治疗预后良好;延误治疗可致慢性骨髓炎、骨质破坏 |
预防 | 注意个人卫生、及时处理外伤、增强免疫力 |
复发风险 | 若治疗不彻底,可能复发或转为慢性 |
总结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是一种严重的骨骼感染疾病,主要由细菌经血液传播引起,常见于儿童。其特点是起病急、症状重,需及时诊断并采取综合治疗措施。早期使用抗生素、必要时手术干预以及合理的康复训练是改善预后的关键。患者应积极配合治疗,避免病情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