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德哥尔摩症是什么】“斯德哥尔摩症”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最早源于1973年瑞典斯德哥尔摩发生的一起银行劫案。在这次事件中,人质在被劫持期间对劫匪产生了情感依赖,甚至在获释后还表现出对劫匪的同情和保护态度。这一现象后来被心理学界称为“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斯德哥尔摩症并非一种正式的心理疾病诊断,而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反应机制,通常出现在极端压力或威胁情境下。它可能表现为受害者对加害者产生认同、依赖甚至支持的情绪。
一、斯德哥尔摩症的核心特征总结
特征 | 描述 |
情感依赖 | 受害者对加害者产生情感上的依赖或好感 |
认同行为 | 受害者开始认同加害者的观点或行为 |
保护倾向 | 受害者在获救后仍试图保护加害者 |
现实扭曲 | 受害者可能淡化或否认加害者的暴力行为 |
情绪波动 | 在脱离危险后,情绪可能出现剧烈波动 |
二、斯德哥尔摩症的成因分析
原因 | 说明 |
极端压力 | 长时间处于威胁或控制环境下,大脑会产生自我保护机制 |
控制与互动 | 加害者与受害者之间存在有限的互动,可能形成心理联系 |
孤立无援 | 受害者缺乏外部支持,容易将希望寄托于加害者 |
心理防御机制 | 为了缓解焦虑,个体可能通过认同加害者来获得心理平衡 |
三、斯德哥尔摩症的现实案例
案例名称 | 发生时间 | 案件背景 | 是否出现斯德哥尔摩症 |
斯德哥尔摩银行劫案 | 1973年 | 劫匪劫持4名人质,持续6天 | 是 |
贝拉克·穆萨维事件 | 2008年 | 美国男子绑架女童并长期囚禁 | 是(部分媒体报道) |
中国“红衣女孩”事件 | 2015年 | 女孩被囚禁多年,获救后仍称“父亲” | 是(疑似斯德哥尔摩症) |
四、斯德哥尔摩症的应对与治疗
1. 心理干预:专业心理咨询师帮助受害者重建认知和情绪。
2. 社会支持:家人、朋友及社会机构的支持有助于受害者恢复。
3. 安全环境:确保受害者处于稳定、安全的环境中,避免二次创伤。
4. 教育普及:提高公众对斯德哥尔摩症的认识,减少误解与歧视。
五、总结
斯德哥尔摩症是一种在极端情况下产生的心理反应,虽然不是正式的心理疾病,但其影响深远。理解这一现象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识别和帮助那些经历过极端压迫的人。在面对类似情况时,及时的心理干预和社会支持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