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溢出性蛋白尿】溢出性蛋白尿是指由于血液中某些小分子蛋白质浓度异常升高,超过了肾小球滤过膜的重吸收能力,导致这些蛋白质从尿液中排出的现象。与肾小球或肾小管损伤引起的蛋白尿不同,溢出性蛋白尿的根源在于血浆中特定蛋白质的异常增多。
一、定义与机制
项目 | 内容 |
定义 | 血浆中某些小分子蛋白质浓度过高,超过肾小球滤过和肾小管重吸收能力,导致尿中出现大量蛋白质 |
机制 | 肾小球滤过膜对小分子蛋白的过滤能力有限,当血浆中蛋白浓度过高时,超出重吸收能力,从而随尿液排出 |
二、常见原因
原因 | 说明 |
多发性骨髓瘤 | 浆细胞异常增生,产生大量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如轻链) |
淋巴瘤或其他恶性肿瘤 | 异常分泌大量小分子蛋白 |
感染或炎症 | 某些感染可导致急性期蛋白增加,如C反应蛋白等 |
自身免疫性疾病 | 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可能引发异常蛋白释放 |
三、临床表现
症状/表现 | 描述 |
尿蛋白阳性 | 尿液中检测到大量蛋白质,通常为轻链蛋白 |
蛋白尿程度 | 通常为24小时尿蛋白>3g,但无明显水肿或肾功能异常 |
其他症状 | 可能伴随贫血、骨痛、感染等症状(视原发病而定) |
四、诊断方法
方法 | 说明 |
尿常规 | 发现尿蛋白阳性,但无红细胞或管型 |
24小时尿蛋白定量 | 确认蛋白尿的程度 |
血清蛋白电泳 | 查找是否存在单克隆蛋白(如M蛋白) |
免疫固定电泳 | 确定异常蛋白的类型(如κ或λ轻链) |
肾功能检查 | 排除肾小球或肾小管疾病 |
五、鉴别诊断
鉴别病种 | 特点 |
肾小球源性蛋白尿 | 以白蛋白为主,常伴水肿、高血压 |
肾小管间质性蛋白尿 | 蛋白质种类多为小分子,如β2-微球蛋白 |
功能性蛋白尿 | 无器质性病变,多为暂时性蛋白尿 |
六、治疗原则
治疗方向 | 说明 |
针对原发病 | 如多发性骨髓瘤需化疗、放疗等 |
支持治疗 | 控制并发症,如贫血、感染等 |
监测肾功能 | 避免进一步肾损伤 |
七、总结
溢出性蛋白尿是一种由血浆中异常增多的小分子蛋白引起的蛋白尿现象,其核心机制是肾小球滤过与肾小管重吸收之间的失衡。临床上需结合尿蛋白特征、血清蛋白电泳及原发病情况进行综合判断。治疗应以控制原发病为主,同时注意监测肾功能及并发症。
注:本文内容基于医学知识整理,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