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附子汤原方剂量】在中医经典《伤寒论》中,附子汤是治疗少阴病寒化证的重要方剂之一,主要用于阳气不足、寒湿内盛、四肢厥冷、身体疼痛等症状。其核心药物为附子,具有温阳散寒、回阳救逆之效。本文将对张仲景附子汤的原方剂量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清晰呈现。
一、附子汤的组成与功效
附子汤由四味药组成:
- 附子:温阳散寒,回阳救逆。
- 人参:益气固脱,扶正祛邪。
- 白术:健脾利湿,助阳化气。
- 干姜:温中散寒,助附子增强温阳作用。
本方适用于少阴病阳虚寒盛、四肢厥冷、恶寒蜷卧、脉沉微等症。
二、张仲景附子汤原方剂量
根据《伤寒论》原文记载,附子汤的原方剂量如下:
药物 | 剂量(单位) | 备注说明 |
附子 | 一枚 | 生附子,去皮,破八片 |
人参 | 三两 | 即15克左右 |
白术 | 三两 | 同上 |
干姜 | 三两 | 炮干姜 |
> 注:古代计量单位“两”换算为现代重量时,通常认为1两≈3.73克。因此,三两约为11.19克。但具体用量因人而异,需结合临床辨证使用。
三、使用注意事项
1. 附子毒性较强,需先煎或久煎以减毒,防止中毒。
2. 本方多用于阳虚寒盛之证,若误用于热证则可能加重病情。
3. 使用时应根据患者体质和病情调整剂量,建议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使用。
四、总结
张仲景附子汤作为《伤寒论》中的经典方剂,其原方剂量明确,组方严谨,体现了中医“扶正祛邪”的治疗思想。了解其原始剂量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方义及临床应用。在实际使用中,仍需结合现代医学与个体差异进行合理调整。
附:附子汤原方剂量表
药物 | 原方剂量(汉代) | 现代换算(约) |
附子 | 一枚 | 10~15克 |
人参 | 三两 | 11~12克 |
白术 | 三两 | 11~12克 |
干姜 | 三两 | 11~12克 |
以上内容基于《伤寒论》原文整理,旨在帮助读者更准确地理解张仲景附子汤的原始配伍与剂量。